“问题孩子”的背后藏着的是“问题家庭”、父母”
“问题孩子”的背后藏着的是“问题家庭”、“问题父母”“问题孩子”背后藏着的是“问题家庭”、“问题父母”,原来最需要接受教育的不是孩子,是家长。
那一天,天晴,从龙岩市第二看守所提审出来,心总觉得沉沉闷闷的,似乎想要说些什么却又不知从何说起。是什么让本该在学堂读书的少年走上犯罪之路?是什么让他在取保候审期间还疯狂作案?又是什么让涉罪的他如此淡定从容,面对我们的讯问,稚嫩的脸庞竟找不到半点犹豫和惭愧?
儒家思想认为人性本善,孟子有云:“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西方宗教先哲则认为:人性本恶,所有的人生来有原罪,要用一生去忏悔赎罪,才能获得灵魂的拯救。法家思想也认为,人性本恶,因此在教化之外,要设立法律制度,“缘法而治”。
在我看来,生命的最初,就像一粒刚发芽的种子,没有善恶之分,它是中性的,外界的空气、土壤、阳光、雨露等气候环境因素决定了它的长势,向阳而生或逆光而行。我们的青少年儿童就像这些刚发芽的种子和小树苗,他们所处的时代、社会、家庭、学校就是他们成长的土壤和环境。正如我们可以从一颗树的某个年轮圈判断这颗树生长地当年的气候情况一般,青少年儿童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往往像一面镜子折射出他们所处环境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调查表明,我国的青少年(14-25周岁)犯罪在我国刑事案件中占一度高达50-70%,未成年人(14-18周岁)犯罪高达12%,令人吃惊。这些未成年人犯罪呈现出一些更为令人担忧的低龄化、高智化、成人化、暴力化等特点,作为热点问题的校园凌霸现象时有发生且愈演愈烈,同时性侵未成年人、拐卖儿童、胁迫诱骗利用未成年人犯罪等案件也呈逐年上升态势。当下,未成年人犯罪及针对未成年人的犯罪已成为影响社会安定和家庭幸福的一大社会问题。
未成年人犯罪起因复杂,有个体、家庭、学校、社会等各方面的因素,而这些因素中家庭因素是最重要的。家是一个人社会化过程的起点,是青少年儿童性格、人格养成的第一场所;父母是孩子们第一任老师。可以说每一个问题少年的背后,都藏着一个“问题家庭”,不良的家庭环境对青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势必造成不良后果。
不由得想起前段时间央视《天网》栏目热播的纪录片《镜子》,纪录片以代际情感问题为切入点,通过客观冷静地真实纪录,呈现三个家庭的社会学样本,样本孩子中有辍学的,有早恋的,有网瘾的,所展现出的“问题”各有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在家庭教育模式上都存在问题。纪录片从情感教育缺失这一新视角,重新审视当今时代中国家庭面临的亲子关系危机。
那天,我们提审的是个17岁的少年,两年前父母离异,孩子跟了父亲。父亲在某企业务工,月薪2000余元;母亲离婚后去了厦门打工,从此与孩子不再有联系。因离异,父亲整天沉浸在自己的情绪中,忙着赚取微薄的收入,少有搭理孩子。失去了母亲的孩子,早早便辍了学,开始在社会上以偷窃混日子,没有生活来源就去食杂店偷钱,没有摩托车就去偷摩托车来骑,看到别人的苹果手机也顺手牵羊偷来卖。问及为何在取保候审期间还去偷,他很淡然的说,因为没有钱用;问及母亲,他也没有过多的情绪,只是简单的说不知道去厦门哪里打工了。
这是一起典型的家庭结构变化导致的未成年人犯罪。就一般而言,在家庭教育方面,母亲给孩子更多生活上的关怀和照顾以及情感上的慰藉;父亲则更多地培养孩子独立勇敢的精神。家庭结构变化,一方的缺失,不仅使孩子缺乏父亲或母亲一方的教育,同时也会导致家庭经济发生困难,家长忙于工作和生计,无暇顾及孩子的教育,就会阻碍干扰他们正常人格的健康发展,甚至诱发犯罪心理,走上犯罪道路。
之前,办理的某中学初中生小雨被性侵案件。被害人也在一个个父母离异的家庭,女孩跟了父亲,父亲平日里忙着工作,跟孩子沟通不多,但对孩子看管得很严厉,每天必须按时放学回家,不得玩手机,不得跟男同学玩。嫌犯是个四十多岁的男子,案发时嫌犯打着慈善机构援助之名,将女孩子骗到宾馆第一次性侵。性侵后嫌犯又以告诉孩子父亲及老师让大家都知道相要挟,胁迫女孩子再次见面又实施了性侵害行为。
想想真的很让人痛心,女孩子被陌生人二次性侵,嫌犯得以伏法,家长也需反思。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在我国尤其是在农村地区,家长们还是将养家糊口、供孩子上学为首要义务,往往忽略跟孩子在情感上的交流与沟通,对于性话题,家长们更是觉得难以启齿,很少有人会在孩子们成年之前跟孩子讨论身体发育、性知识及性防护等问题,更别提引导孩子在受到伤害后的应对及心理疏导。未成年人被性侵,家长的监护、防范不到位是一个重要原因。
都说: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镜子,而家庭是社会的一面镜子。作为自然人,我们似乎天生有当生物学父母的本领,可是作为社会人,当父母是一辈子的职业,我们的家庭教育都合格了吗?
不管家中有没出现“问题孩子”,做父母的都值得去反思,如何做一个合格的父母,如何让孩子被理解、被接纳。